聚焦内涵建设 着力高质量发展
奋力开启新时代“双高计划”建设新征程
——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七届一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2020年3月2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请列席会议的教职工代表提出意见。
一、2019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9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学校党委年初确定的重点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高”院校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中心,坚持开放合作,推进精准扶贫,狠抓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学校成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实现了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党建思政工作全面加强
1.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学校党委举行13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以多种形式在全校深入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培训,学校领导带头到联系点、联系班级和所在支部做专题辅导,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主题教育扎实开展。按照中央和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安排部署,统筹、协调学校各级党组织对标主题教育根本任务和总要求,聚焦“四个到位”航向不偏,做到“四个贯穿始终”内容不虚,实现“四个结合”推进有力。突出政治引领,强化理论武装,实现铸魂聚力,党委班子成员讲党课36次、支部书记讲党课40余次;突出为民服务,注重调查研究,有效破解难题,党委班子成员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建设、“三全育人”、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育国际化建设、改善民生等深入38个单位开展调研56场次,形成校级调研报告11份,院级调研报告48份;突出固本强基,深入检视问题,狠抓整改落实,向用人企业、各二级学院、机关各部室、学生家长等4个层面征求到意见建议297条,经梳理,班子成员问题32条(已制定整改措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7条,长期推进解决5条),校级班子18条(制定整改措施且推进解决的14条,通过建立长效机制长期推进解决的4条)。通过主题教育,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党委对全局工作的统领。
3.党建工作不断加强。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了整顿,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了10个“标准化党支部”, 2019年又有1个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落实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调整任用11名专职组织员。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甘肃党建”平台,推进“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纪实管理,党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开展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发展党员524人,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增补党委委员1人,选拔任用干部8人、调整干部14人,开展党性教育、“双带头人”培育等干部教育培训200余人次,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我校作为全省高职院校唯一代表在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言,介绍经验。
4.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持续提升。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中层干部联系班级、联系宿舍制度,120余名领导干部联系班级376个、联系宿舍1230间,领导干部参与率达到97.5%,学生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三全”育人合力;依托我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工业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和“课程思政三分钟育人工程”,用好《高职院校课堂育人三分钟工程读本》,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各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水平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培育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荣获全国网络思政育人创新示范案例50强;学校应邀在全国高职院校党委书记论坛作经验交流发言。成功承办首届全国职业院校“工业文化节”;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工作,学校官方微信以第六名的成绩被评为全国1418所高职官微十强,学校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新闻宣传先进单位。
5.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明晰“一岗双责”,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政承诺书,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实施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挂牌成立了学校监察专员办公室;全年召开6次纪委(扩大)会议,学习传达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和重大工作部署;加强党风廉政教育,通报典型案例200余例,筑牢广大党员干部思想防线。做好干部廉政档案管理工作,全年共完成干部廉政审查31人次;抓住关键节点,组织开展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项检查,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回潮;认真做好执纪审查和信访工作,积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二)全力推进“双高”计划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
1.入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经教育部、财政部审定,学校成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获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
推进专业建设与发展集群化、品牌化,建成了石油化工、应用化工、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等九大优势特色专业群;煤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在16个专业(562名学生)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通过了教育部检查验收;一流院校建设项目所含十大工程、24个项目的建设任务指标全部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获评2019年甘肃省职业教育骨干专业。新增移动应用开发、材料工程技术、测绘地理与信息技术3个招生专业。
2.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成果丰硕。23个项目被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级项目,位居全国第六、甘肃第一。其中,学校成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工业分析技术、化工装备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石油炼制技术、应用英语、应用化工技术、电子商务、煤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10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智能制造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化工安全生产性实训基地、自动控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石油炼制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煤制甲醇生产性实训基地、煤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机电设备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化工技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自动化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4个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石油化工过程工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张恒珍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3.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运用学习通、智慧树、智慧职教等教学平台采集师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数据,优化了教学模式,强化了教学诊断和改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被评为全国云教学工具示范校和云教学管理示范校。建成《商旅英语轻松学》等8门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立项教材11门,出版统编教材18门,校编教材36门。按需分类分层完成了单招、统招、扩招、现代学徒制、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及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转专业制度和考试考核方法体系进一步完善。
4.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财税、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特殊焊接技术、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批试点;“1+X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批首批全国师资培训基地;举办了多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班。
5. 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利用省财政专项资金5300余万元,建成了化工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机电控制与机器人、物联网智能设备仿真等22个实训基地;初步建成实训基地智慧管理一体化平台,实训基地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石油化工过程虚拟仿真教学系被评为省级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推进“蘑菇丁”工学云实习管理平台建设,探索完善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6.学生技能大赛再创佳绩。继续实施拔尖学生培养工程。组织学生参加纳入教育部竞赛排行榜的赛项及各级各类技能大赛280余项,专业覆盖面为90.3%,教师参与率为65.7%。共获国家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位列全国第十、甘肃第一;获行业、省级一等奖90余项。充分利用土木工程技术应用技术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比赛,获2项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
(三)着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展现新面貌
1.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制定了《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学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学校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试行)》《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学校“双语”教学师资管理暂行办法》,学校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师资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办法,突出结果、效果、成果激励导向作用,强化绩效考核管理,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绩效考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索完善与职称、职务内部岗位等级相匹配的津贴分配制度。
2.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2019年引进新教师40名,其中博士4名、硕士22名、高级工程师13名、正高级工程师1名,2019年学校新晋教授5名,副教授14名,高级工程师2名,学校教授达到89名,副教授205名。遴选新一轮专业领军人才56人、骨干教师145人,补充认定“双师型”教师48人,截至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总人数达41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4.8%。全年累计培训教师1682人次,选派30余名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着力推动教学团队建设,其中,石油化工技术获批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工业过程自动化教学团队”、“应用化工技术教学团队”获职业院校“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石油化工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3个教学团队获甘肃省职业教育创新教学团队。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位列甘肃第一;获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名师工作室获评甘肃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3名教师获201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
(四)学生教育服务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招生就业工作持续突破
1.学生教育服务管理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开展了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铁人精神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全年开展主题教育报告会58场次,系列教育活动52项,学生参与率达到98.3%,构建了宽领域、全覆盖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修订完善了学生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了《班级建设指导手册》《班级目标管理考核细则》,细化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促进学生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坚持学生工作日巡回检查、月考核制度,开展“一学五查双促进”等专项活动,强化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PDCA效度;推进学生工作队伍标准化建设,2019年新引进专职辅导员28人,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培训和管理,提升学生工作队伍水平。完善学生资助制度,修订《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等五个办法(细则),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07人次,资助金额达2568.23万元,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明显。强化公寓服务站建设,规范“五进公寓”服务体系,服务育人水平不断提高。完善“院-系-班-寝” 四级心理预警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反应速度和准确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60名学生应征入伍,大学生征兵工作位居全省高校首位,被评为“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武装部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学生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学生满意度不断提高,学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
2.招生和就业工作再创佳绩。积极推进分类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单独测试招生政策和高职扩招政策,2019年招生录取6797人,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贫困地区考生录取5476人,占比达80.5%,为甘肃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做出了贡献。2019届毕业生4347人,就业率为98.92%,居全省本专科之首。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录用比例达75.75%,500强企业录用比例达63%,截止2019年底,2020届毕业生签约率达92%,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实现了就业质量高、就业对口率高、就业稳定性高及就业满意率高的“五高”工作目标。
3.团学工作活力不断增强。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建促团建,持续推进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优化班团一体化制度,加强基层支部的组织活力和凝聚力;组织开展了“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等主题团日活动20余次;依托“智慧团建”系统, 创新团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网上共青团”建设;依托“志愿汇”平台和PU口袋APP,加快志愿服务网络化、信息化进程,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和平台建设, 15802名学生志愿者全年开展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共计82782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1024742小时,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化、专业化运作水平显著提升;组织开展了以“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2019年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60名学生组建12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部队军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地区的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年组织开展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黄河杯”体育竞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各类校园科技、文体活动百余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拓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五)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开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石化模式”
1. 国际合作办学进一步推进。我校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会计专业经教育部报备通过,该项目是甘肃省第一家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填补了甘肃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空白。“中国-文莱‘1+1+1’恒逸石化技术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规模600人)第一批31名学员已入校学习。国际(非洲)石化技术人才培养项目进展良好,其中,“2+1”索马里石化人才培养项目(规模400人)首批160名学员已开始办理入学手续;尼日尔津德尔炼油厂在职员工培训项目、尼日利亚加索林炼油公司员工培训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加强国际交流,全年接待外事来访团10个,32人次,派出出访、培训团12个,45人次。学校应邀参加2019“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高端论坛”并作专题报告和主题发言,介绍学校国际化办学成果和经验。
2.留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制定了《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舆情管理应急预案》《外籍教师及留学生意识形态问题具体应对措施》《学校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暂行条例》《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预防及应急处置办法》,进一步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2019年,学校共招收19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截止目前,共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8个国家在校留学生107人。选派10名大学生赴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大学、波兰维斯瓦大学留学。
(六)深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科研教研工作取得新成果
1.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新增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中心5个,校企联合申报科技“小巨人”企业项目等纵向项目10余项,实现“C5/C9共聚石油树脂热聚合成工艺研究”等技术成果转化5项;在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甘肃)兰州现场赛中成功对接了7个技术需求项目;与企业签订2项技术服务合同,到账金额22万元;首次实现专利成果转让1项,转让金额1.2万元。教学化处理校企联合技术研发成果,形成典型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100余个。校企联合申报的工业气体科技成果产学研协同转化基地获批兰州市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学校被认定为首批甘肃省陇原工匠培训基地、首批兰州市退役军人市级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培训机构;成功申报国家开放大学两个专业并招生,成立西固区老年大学和社区学院;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全年承办了中高职师资培训、企业在岗员工职业素质培训、技能取证培训等26500余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000余万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教科研工作取得新进步。制订了《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学校校企协同创新先导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了《学校教科研奖励办法》,教科研管理制度不断完善。2019年立项各类科技教研项目74项,结题53项,获得纵向项目经费总计479.2万元,专利授权48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教工全年发表论文441篇,其中SCI期刊论文4篇。
(七)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内部治理体系更加优化
1.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继续推进依法治校,严格遵守《学校章程》和《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规范办学行为;成立学校第一届理事会,探索学校治理新模式。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审核。继续深入推进和完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了三级质量保证体系;“督”“导”并举,加强教学管理与监控;完成2019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的编制、发布和报送。全面实施6S管理和对标管理,加强过程考核,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校院两级教学值班巡查制度,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监控和教育,学校保持安全稳定;召开学校第六届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五届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充分发挥了教职工参政议政职能。
2.资金资产管理能力不断加强。积极争取到财政专项资金,科学编制2019年度经费预算,严格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经费的执行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将内控制度嵌入信息系统,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严格项目化管理,推动项目建设的落实;加大信息化建设,构建学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财务管理公开、透明;继续细化强化制度约束,严守财经纪律。不断完善项目建设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完成了资产管理网络平台建设,资产采购与资产管理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开展全校资产清查,规范处理无效资产,加强学校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了学校100余人的评标专家库,招投标工作进一步实现科学、规范化管理;2019年完成政府招标采购项目27项,累计资金共计6799.403万元;完成了场外招标和校内招标采购80余项1700余万元;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校院两级采购管理制度。
(八)继续坚持智力、教育、文化、电商帮扶,精准扶贫工作获得新进展
学校自筹资金50余万元并先后安排19批150人次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增派6名干部到榆树村、寺湾村、连柯村任帮扶队员,学校帮扶的3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整村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43.7%下降为1.2%。学校应邀在2019全国“强贡献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论坛”作职教扶贫经验交流;精准扶贫案例入选《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发展报告》并在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网站刊登。协调天津滨海职业技术学院等联合签署了“3+1”脱贫帮扶协议,先后派出12名专业教师到舟曲县职专开展支教活动,帮扶完成2个新专业和2个实训室建设。2019届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1221人,全部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其中791人进入“500强”企业就业,比例达到65%,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为甘肃省精准扶贫“拔穷根”做出了贡献。
(九)其他工作协同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更加完善
1.统战和群众工作不断加强。进一步完善统战相关制度和工作架构,建立健全二级党组织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引领统战人士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统战工作积极推进;切实履行工会建设、参与、教育和维护四大职能,团结、动员和组织教职工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职工文体活动;推进关爱员工工作,做好女工、离退休人员、困难职工慰问、工会会员慰问品发放等工作,提升员工工作、生活幸福感。
2.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基于“8个基础模块+1个大数据平台+N个智能化应用”模式的智能化校园逐步形成;校园网络基础进一步加强,东西区校园实现可漫游免费有线无线上网;建设和优化了基于云架构的学校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集中化建设、管理与运维,以信息化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新建校园一卡通,建成线上、线下“校园一卡通服务大厅”,实现一卡通专网专用;加强网络安全维护,建立全天候网络安全响应机制,对全校网络进行实时监控。优化升级OA办公系统,提高办公效率,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3.师生生活、工作、学习条件不断改善。积极推进征地建设新校区工作,目标地块进入调规阶段。2019年学校基建维修项目共投入1300余万元,西校区英华学生公寓楼及留学生公寓楼顺利封顶,完成了校园停车场建设和学生公寓粉刷维修、西区锅炉房整体改造、土木实训基地改造等实训基地、教学用房、学生食堂、后勤设施设备的维修改造工作;完成了东区吉宁公寓、东区第一食堂维修改造、第六工业中心建设的立项和可研评审工作。积极做好图书档案工作,开展了“读书月”系列活动和“名师讲堂”活动,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加强节能宣传,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强化水电暖、燃气、设备、房屋的管理,全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落实防控责任,全力做好校园疾控和卫生防疫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师生餐饮质量。完成了讲师楼住户搬迁协议签订和东区4#楼、5#楼住户搬迁摸底工作,西区保障房2#楼顺利封顶,1#楼开始前期施工,申请到保障房建设政府补贴资金117.8万元,学校保障房建设顺利推进。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学校通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内涵建设,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成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23个项目被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级项目,位居全国第六、甘肃第一;煤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学校在2012~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4个榜单中都取得了良好成绩:在2012~2019年竞赛状态数据中,分别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组、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组、全国“高水平”高职院校组、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组第46名、第17名、第36名、第7名,均位居甘肃首位;学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52位,甘肃首位;学校在2015~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组、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组学科竞赛排行榜分列第45名、第8名,在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列全国第11名,均位居甘肃首位。学校核心竞争力、办学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
这些成绩,是全体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奋力拼搏的成果。值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向过去一年来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和无私奉献的“两代会”代表以及全体教职员工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都需要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是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亟需提高。学校作为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在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前,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如何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推动学校从“示范”到“双高”的升级转型,顺利推进“双高计划”建设,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严峻考验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必然要求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眼界,要能够“观大势,谋大事”,更好地抢抓机遇、应对挑战。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是核心竞争力,高水平院校,首先需要高水平的教师。2019年,学校加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着力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师资培养培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双高计划”建设的需求相比,与国际化办学的需要相比,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一方面要持续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激励政策等措施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要继续通过住房、科研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校,还要留得住人才;因此保障房建设进程,还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要切实为教职工的安居乐业和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是深化改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推进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学校积极推动改革创新,注重充实内涵、提升质量,不断加强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职工的幸福指数得到了提高,但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仍需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有效办法,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仍需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仍需进一步调动。
四是办学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目前,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学校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校园面积狭小、学生宿舍紧缺等方面,同时,学校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效率还不高。尽管过去的一年,学校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以上问题依然存在,给学校的发展改革带来了瓶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且需要超越常规的思路和策略,要凝聚智慧、认真谋划、全面分析,扎实推进征地建设新校区工作,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加强调研,主动为教职工服务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这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下一步还是要继续努力,形成“常长机制”。要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和岗位设置,增强师生员工共谋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中层干部的责任意识、执行力和新提任年轻干部履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这些缺点和不足,我们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补齐短板,奋力前行。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实中共甘肃省委教育工委、甘肃省教育厅工作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以内涵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抓手,编制好学校“十四五”规划,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大开放合作力度,深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圆满完成“八个新任务”,持续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建思政工作要有新成效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专题培训,加强党委中心组、二级学院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引导党员干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充分发挥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的作用,加强理论研究。
2.提升党建质量。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党建会议精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落实“党建20条”工作任务,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把2020年作为“支部建设年”,加强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依托“学习强国”“甘肃党建”平台,探索“互联网+支部党建”的工作新模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实施“对标争先”计划和基层党建示范点培育“432工程”,加大“样板支部”建设力度,培育若干党建示范点。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规范“三会一课”纪实管理,落实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扎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年发展新党员500名左右。坚持党管干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和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制定干部培训计划,强化干部理论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履职尽责能力。
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深化“课堂思政三分钟”育人工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加强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和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增强育人实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好学校意识形态阵地。推进甘肃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4.加强宣传和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新媒体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宣传队伍与宣传阵地建设,成立学校融媒体学院和社科联,做好学校官方微信、微博、校园网等宣传工作。着力做实、做强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工作,深化工业文化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展“工匠摇篮”品牌宣传,编写出版《石化工匠——校友成长的足迹》系列丛书,征集校内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筹备建党100周年暨建校65周年系列活动,邀请先进人物作报告,大力宣传疫情防控中迸发出来的中国精神。开展大国工匠、劳模、杰出校友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打造以“‘铁人’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争创全国校园文化建设50强。
5.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明晰“一岗双责”,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廉洁承诺书,层层压实责任,构筑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充分运用先进典型和反面案例开展教育,用好“四种形态”,让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组织开展好中层领导干部述责述廉活动,检查、考核各单位、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实施监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机制,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盯紧重点领域和重点岗位,继续加强监督指导。进一步完善信访举报线索处置程序,规范执纪审查。密切关注“四风”问题新动向,坚决遏制“四风”问题变异反弹。
6.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治引领,夯实基层统战工作基础,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助力学校改革发展。加强工代会制度建设,创新工会工作机制,推进“教职工网上之家”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文体活动质量。积极发挥“两代会”建言献策作用;构建以精准帮扶为重点的服务教职工工作体系,认真做好离退休服务工作。坚持党建带团建,注重思想引领,继续开展“学习青年习近平”等思想教育主题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校园文体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二)全力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内涵式发展要有新突破
7.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及一流院校建设。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主线,总结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做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与专业建设计划建设方案、任务书的编制完善及审核备案,全面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与专业建设计划的具体建设工作。围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总目标,对接石化行业和区域产业链,按照“2+5+3+N”布局构建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实施以专业群为基点的各项改革;组建校级特色专业群10个,推动“以群建院”工作改革。完成一流院校建设项目24个分项目的全部建设任务,确保2020年一流院校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制订学校重点专业试办职业教育本科实施方案和“中高本一体化”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方案,全力做好申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试点工作。建立专业设置与招生、就业联动预警机制,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新建专业2~3个,建成省级骨干专业2~3个,力争实现每个专业群有1~2个省级骨干专业。不断完善煤化工技术专业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完成第二批38门课程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验收。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分类编制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8.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以用人制度、职称评聘和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制定聘用制人员引进及管理办法、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管理办法,聘用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来校兼职任教或挂职。完善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和实施办法,细化评审程序,建立专业组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核评审工作机制,做好2020年学校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自主网络评审工作。修订学校《岗位设置与聘任改革实施意见》,强化绩效考核管理,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绩效考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学校岗位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与职称、职务内部岗位等级相匹配的津贴分配制度。科学构建学校教师荣誉体系和职工成长体系,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做好医疗、生育、养老、工伤保险服务工作。
9.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坚持党管人才,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教育制度,提升教师“双师、双语”素质和教学能力。力争新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国家级团队1个、省级团队1~2个;力争以“共享+引进”模式引培专业群领军人才2~3名,引进博士、硕士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新教师50名。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全年开展教师培训600人次,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研修访学;落实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及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开展“1+X”证书试点专业教师培训,保证试点专业5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需要的指导能力。举办第七届教学名师示范课活动。
10.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省列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各项工作,积极推进新校区项目整体规划、可行性研究及土地划拨工作,跟踪新校区目标地块调规进程,加快推进征地工作。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力争9月西区英华公寓投入使用,6月前落实东区吉宁公寓、第六工业中心和东区第一食堂维修改造项目审批和招标等各项任务。做好焊接实训基地搬迁改造、第二工业中心电子学院实训室改造、第五工业中心教室改造、西区礼堂改造、西区第二学生食堂改造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站、换热站建设以及部分地下暖气、上下水管线维修等校内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工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对部分学生公寓进行粉刷和室内设施设备的维修升级,改善学生住宿条件。
(三)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要有新提高
11.全面推进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启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第六版换版工作,完成质量管理体系重新认证。落实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适时开展一流院校建设项目所含特色专业群(8个专业)和骨干专业(12个)的专业建设质量诊断工作。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数据分析、校内职能部门及各二级学院等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启动学校诊断与改进平台建设前期调研,编制建设方案,力争年内立项建设。
12.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在招生专业中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总结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确保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顺利通过。改进和完善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工作,40%招生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每个骨干专业至少成立一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班。
13.深化教学改革。将2020年定为首个“课堂质量年”,制定《“课堂质量年”工程实施方案》,重点从教学制度完善、教学能力提升、集体备课、“四说”、公开课展示、学风教风建设六个方面推进“课堂质量年”工程,打造高效课堂。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4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完成20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立项建设和18门富媒体教材验收工作。
14.加强实践教学。用好省财政专项拨款,加大实训基地标准化建设力度,着力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打造责任关怀示范实训基地为契机,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升级改造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基地智慧管理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持续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开设取证课程、开发取证教材,强化“1”和“X”的有机衔接,逐步将“X”证书纳入“双师型”教师评判标准。以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综合性赛事为重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深化“拔尖学生培养工程”,组织师生参加高水平技能竞赛,取得省部级以上奖项不少于200项,力争国赛一等奖。
15.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实化”创新创业学院、专业技术孵化平台、大学生科技园等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库”,构建全方位覆盖、跨部门协同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培训及评价体系,通过抓项目、平台和科创、专创融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为牵引,以“挑战杯”为抓手,不断完善“国、省、校、院”四级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校园科技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四)切实加强教育服务管理,学生工作要有新气象
16.扎实做好招生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分类招生制度改革,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方式,加大招生专业宣传力度,加强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做好2020年普通高中生综合评价、中职对口升学、普通高考、高职扩招等招生录取有关工作,力争2020年5000名新生入学报到,贫困县生源占新生人数的50%以上。深化就业工作体制建设,落实“一把手”工程,明确责任主体及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就业提质增量考核与奖励办法;加强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建设智慧就业平台,举办“空中双选会”,实现视频面试和网络签约,推进就业信息化;紧盯国家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持续开展“千封信”行动和“五个一”举措,拓展就业市场,完善覆盖全国的就业网络,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确保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500强企业录用比例超过60%,年底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80%。积极探索招生就业国际化发展模式,服务国际化办学。
17.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头脑,持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铁人精神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诚信教育等,促进学生成型、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结合“寄语新生‘九个建议’主题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和书记面对面”“校长有约”等活动,深化学生教育活动品牌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校领导、中层干部联系班级、联系宿舍教育实践活动,巩固“三全育人”工作成效。构筑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档案建设,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深入开展青年学生国防教育,圆满完成征兵工作任务。
18.加强学生管理。落实二级学院党政领导“一岗双责”学生安全责任,实施学生安全“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强化日常值班巡查,依法依规、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学生日常管理中各类突发事件。扎实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智慧学工系统应用模块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升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效率。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学生工作各岗位人员,开展辅导员、班主任专项工作培训,举办第三届辅导员、班主任职业能力大赛,提升学生工作队伍水平。上半年召开以“严管理、提质量、重实效,全面推进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为主题的年度学生工作会议。
19.提升学生满意度。始终坚持“学生第一”的思想,在学生工作的各环节、各领域提供精准、精细、精心的服务,全面提高学生满意度。精准落实学生资助工作政策和制度,做好“奖、助、贷、补”评审与发放,推进资助工作从“一个都不能少”向“每个都要好”转变,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成效。进一步完善“五进公寓”服务体系建设,即习近平新思想学习小组、党团组织、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志愿者服务站进公寓,建设好2个学生公寓文化中心和12间标准化服务室,打造服务育人主阵地,切实提升学生服务工作水平。
(五)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要有新成果
20.深度推进产教融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成果转化推广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打造一批高质量“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中泰大学”“万华大学”等企业大学深度合作,建立引企入校、校企一体的企业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合作共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并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切实加强我校牵头的甘肃省石油化工职教集团和汽车行业职教集团建设,打造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21.强化科技和社会服务能力。制定并实施“学校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0-2023)”,力争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资格申请。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客户创新中心(CIC)、项目部(企业-团队-学生)、先导基金三位一体的科研模式。组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专家委员会,建立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应用。继续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力争全年组织申报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不少于100项,经费不少于300万元,结题不少于25项,在高级别、高层次项目上实现新突破。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0项,教职工全年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410篇,权威期刊不少于90篇。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西北区办学站点,做好成人教育工作。实现企业员工、技能取证、中高职师资培训等超过20000人次,力争培训收入达到1200万元,更好地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
22.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在全省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紧扣“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脱贫基本目标,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和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责任清单任务,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继续坚持教育帮扶、文化帮扶、产业帮扶、电商帮扶和党建帮扶等多元化帮扶措施,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招生就业、驻村帮扶、义务支教、技能培训、文化下乡、志愿服务、捐赠物资等各种方式,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巩固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帮扶成果。按照省教育厅要求,落实与张家川县、舟曲县“3+1”脱贫帮扶协议。
(六)加快推进智能化校园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有新提升
23.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探索“互联网+”条件下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个体需求、更加开放灵活的新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落实《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升级与改造。进一步优化校园网网络结构,改善和优化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及网络管理,提高用户上网体验。建设和优化基于云架构的学校数据中心,提供“按需获取、动态调整、集中管理”的信息化基础服务。继续深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校园一卡通应用服务体系,消除业务数据孤岛,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开展信息化工作与技术应用培训,培养提升师生员工的信息素养,解决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落实网络安全责任,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24.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严格按照学校《章程》规范办学行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执行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和调查研究制度,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落实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完善人事、财务、采购等方面的制度文件,实施“放权强院”改革。充分保障学校学术委员会依其《章程》行使职权,积极发挥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适时召开教代会,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继续推进校务、院务公开,自觉接受师生员工监督。组织召开学校理事会年度工作会议。
25.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考核。科学分解年度工作(质量)目标,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强化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严格执行月绩效考核办法,完善预警功能,实施年度二次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综合检查。坚持总值班制度,强化对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严控整改过程及结果验证。制定学校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加大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力度。加强学校所有办公场所、教学场所、生活服务场所标准化(6S)管理。
(七)继续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国际化办学工作要有新进展
26.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境外合作办学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加强“双师、双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推进“中-文‘1+1+1’恒逸石化人才培养项目”和非洲“2+1”当地炼化技术人才培养项目顺利实施。落实“中加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招生工作。拓宽留学生来校途径,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30名留学生的招生工作。拓展国际校际间教师交流、学生互派项目。做好美中友好志愿者和其他外籍文教专家的聘任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探索留学生教育服务管理工作有效模式,争创国际影响力50强。
27.加强行业、校企、校地、校友合作。加强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等行业协会和组织的合作,继续引领全国石油化工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合作办学制度,制定完善对外合作风险防范制度和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扎实推进校企合作“6321工程”,实现企业生产性效益和学校教育性效益共享共赢。积极打造“校政企合作共建平台”,重点推进与连云港徐圩新区、宁波、宁东、兰州等地政府的深度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校友会建设,建立学校校友管理系统和微信公众平台,健全完善校友数据库,搭建校友交流平台,切实加强校友合作。
(八)不断增强服务保障能力,文明和谐校园建设要有新风貌
28.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机制、目标责任机制、考评奖励机制、榜样示范机制、投入保障机制,争创全国文明校园。发挥全国文明单位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关工作。加大典型选树力度,开展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和先进事迹宣讲等宣传活动,积极向市、省、全国推送先进典型,力争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专场报告会。以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为依托,编写教材,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育劳动精神。搭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志愿服务平台,推进“学雷锋、树新风”等学生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9.加强资金资产管理与审计。科学编制年度经费预算,严格预算管理,保障学校重点工作。做好学校项目库建设,严格“项目化”管理,加快资金支付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控“三公”经费,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确保全年各项经济活动顺利进行。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各项制度, 制定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办法,规范校办产业管理,回收对外租用房产,加强资产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做好资产清查、核实有关工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确保招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修订采购管理办法,坚持“阳光采购”,及时完成各类采购任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推进审计全覆盖,强化资金监管,开展重点领域审计。
30.积极推进保障房建设。力争2020年底,西区家属院1#楼主体工程达到地上三层,2#楼完成全部工程施工。继续做好东区家属院4#、5#楼住户搬迁动员和协议签订工作,力争年底完成协议签订,切实推进教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工作。
31.做好图书档案情报工作。启动捐赠书库和“一带一路”专题馆建设。做好2020年度图书的采购、期刊征订、过刊装订入库工作。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力争新增超星期刊资源,创建学校移动图书馆,购置全球优质OA资源发现平台。继续开展“读书月”活动和名师讲堂活动,培育浓厚的校园读书环境。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和水平。
32.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深化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岗位职责、工作标准、考核细则。引进骨干力量,强化物业管理,提高后勤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水电设备的升级改造,着力保障水电暖、特种设备正常运行。加强房屋管理,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办公用房使用标准,对现有办公用房摸排并进行调整,杜绝超标使用。强化对外包方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切实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科学预防、精准施策、严格管控,切实做好校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升学生餐饮专业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建设标准化餐厅,打造多样化就餐环境;通过农校对接,丰富食堂菜品;强化食材采购等环节全程监控,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努力稳定饭菜价格,杜绝食品卫生事故发生。推进校园垃圾分类和“厕所革命”,实现校园餐厅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制定节能改造规划,积极引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建设绿色节约型校园;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无烟校园”建设。
33.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落实“平安甘肃”建设目标、责任和“平安校园”建设任务。完善安全稳定规章制度,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强化安全责任担当,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推进校园安防监控系统、消防控制室联网系统、 “一车一杆”收费系统、门禁系统升级改造,不断提高校园安防信息化水平。强化实验实训室安全防控措施,确保实验实训教学安全有序。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防范和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宗教势力和邪教组织对校园渗透。坚持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治相结合,落实“人防、物防、技防、预防”安全防范措施,遏制电信诈骗和校园网贷,做好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争创“平安甘肃”建设先进单位。
各位代表,同志们,2020年是全面开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之年,也是学校“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认真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面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领导班子将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石油化工行业、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八个新”的目标任务,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深化改革,充实内涵,提升质量,奋力开启新时代“双高计划”建设新征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